研究指南加快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路径
摘要: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不仅事关广大儿童成长发展和美好未来,也代表着城市发展的厚实潜力和强大后劲。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连应总结深圳、长沙等地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大连实际,加快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作者简介:王岩(-),女,辽宁葫芦岛人,中共大连市委党校(大连行政学院、大连市社会主义学院)应急管理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应急管理。沈毅(-),男,辽宁盖州人,中共大连市委党校(大连行政学院、大连市社会主义学院)公共与社会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与民生保障。全文如下
(大连baike)
儿童友好型城市意味着发展的厚实潜力和强大后劲,是城市长远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把大连建设成为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是大连市贯彻国家有关政策、提升城市品质的必然要求,对于大连提升GDP“三年过万亿”的成色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重要意义(一)有助于全面提升城市儿童事业发展水平,提升市民幸福指数和城市文明程度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将儿童的根本需求纳入城市规划中,能够充分考虑儿童在环境、社会和参与方面的需求与权利,为儿童提供有益的空间环境和成长条件。这将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涵养文化,也必将有效提升市民幸福指数和文明程度。(二)有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促进人口增长
儿童是家庭的未来,儿童福祉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要素。一个处处优先考虑儿童、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是温暖的,是宜居的,对于“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群体创业安家是有强烈吸引力的,因此儿童友好型城市是招贤纳士、安商营商最暖心的名片。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不仅能为当下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还可以为城市未来发展储备人才,对于促进人口流入、优化城市人口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三)有助于打造儿童友好城市IP,促进城市与儿童相关产业的发展
有统计显示,儿童消费已经占据部分城市家庭消费的三分之一,儿童消费升级后也将继续成为未来消费的主力军。儿童产业为整合性产业,涉及食品、文化、娱乐、影视、教育、游戏等12个门类,60个行业,年国内儿童消费市场规模近4.5万亿[1]。因此,儿童友好型城市与儿童相关的旅游产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体育产业都可以培育壮大为新动能,激发出创新驱动内生新动力。
(四)有助于向世界亮出新名片,提升城市影响力
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能够丰厚城市的人文特质,形成有城市特色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样本。通过以共建儿童友好型城市为纽带,促进与全球儿童友好型城市互动交流,与国内外其它先进城市开展广泛深入合作,可以有力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2]。
二、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经验借鉴
国内一些地区秉承“从一米高度看城市”的理念,把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作为城市品质提升和人才集聚的重要内容,其中深圳在年率先起步,已成全国标杆,上海、长沙、成都等地后来居上,这些城市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一)聚焦“政策友好、空间友好、服务友好、参与友好”四个方面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规划和政策先行。深圳从起步开始就注重构建儿童友好政策体系。深圳市委12次将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列入全会报告,制定了《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战略规划(—年)》《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行动计划(—年)》《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行动计划(—年)》《关于先行示范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意见(—年)》,提出政策友好、空间友好、服务友好和参与友好四大重点领域[3]。长沙市将儿童友好型城市创建工作连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出台了《长沙市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年)》《长沙市儿童友好型学校建设导则》等文件,提出从政策友好、空间友好、服务友好三个方面进行建设[4]。
二是项目化推进落实。深圳建立了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行动项目库,围绕健康、教育、安全保护、福利、家庭、环境等多个领域立项推进工作。长沙市以公共政策、公共环境、公共设施、公共空间、公共服务和公共保障6大公共领域作为治理重点,推出创建10大行动、42项任务,用清单化、指标化、可视化方式推进工作。
(二)划定区域,选定领域,先行试点
一是选择局部地区试点。上海选择杨浦作为试点,在杨浦滨江建设了一个儿童友好示范区。杨浦杨树浦电厂的公共游乐空间、徐汇滨江的主题活动公园、浦东前滩的儿童乐园和长宁苏州河桥下的运动空间等地方已成为“遛娃”圣地和网红打卡点。深圳市以罗湖区“二线插花地”棚户改造区做试点,设计了全年龄段的室外公共空间、普惠舒适的室内公共空间、安全便捷的步行路径、自然趣味化的公共服务设施,打造深圳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的“罗湖标准”[3]。
二是选取重点领域试点。深圳选取了社区、学校、图书馆、医院、公园和交通出行等6个领域进行儿童参与试点,着力打造儿童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平台[3]。深圳市政府在福海街道试点设立的“步行巴士”与“儿童议事会”,缩短了儿童与城市的距离,拓宽了儿童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具有很高的复制推广价值。同时,深圳选取母婴室建设为重点建设领域,出台了母婴室建设指引。年5月,深圳已建成多间母婴室[5]。
(三)强化政府统筹,多部门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
深圳市创新工作机制,倡导“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儿童参与”,积极发动街道、社区内的企业、社康中心和社区股份公司等参与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工作[3]。深圳市创新合作模式,政府协调土地或场所,企业等社会主体出资建设运营,鼓励各社区对那些没有明确用途和开发时间的闲置土地进行“见缝插针式”的使用。例如,深圳“红树林博物馆”由宝安区政府提供空间场地,由欧家村集体捐资,由万科基金会建设运营,将“红树林博物馆”打造集文化、艺术和科技体验于一体的创新儿童体验空间。年,仅宝安区就开发建设了56所儿童空间[5]。
(四)挖掘存量资源和特色,打造多维度儿童友好公共空间
上海市以儿童需求为导向,围绕杨浦百年工业遗迹和滨江生态格局等特色,编制示范区规划设计导则和体系;制定儿童标识、儿童厕所、儿童步道、托幼场所、母婴室、商业餐饮等公共设施和景观优化设计方案,实现多维度的儿童友好公共空间[6]。以“科技创新+儿童”为主题,依托中粮(福安)机器人智造产业园、深圳市宝安区福海街道大洋社区,在社区现有儿童友好服务站的基础上,联合“酷农”无人机等科技创新企业,建设儿童无人机培训基地,让儿童真正走近科学。
(五)统筹建设儿童友好硬设施和软服务
在“硬件”建设方面:深圳率先出台社区、学校、图书馆、医院、公园、出行等6大领域建设指引,全域推进儿童友好街道、社区、学校、学前教育设施、医院、图书馆、公园、出行系统、实践基地、母婴室建设,大力拓展儿童友好服务阵地和活动平台。深圳母婴室的建设连续3年被纳入深圳市政府民生任务。截至年5月,深圳已建成多间母婴室,各类儿童友好基地个;儿童友好实践基地个;学校、公园26个;医院、社康中心25个。在“软件”服务方面:深圳搭建起区、街道、社区三级儿童议事平台,成立各级儿童议事会个,提高儿童参与社区、学校“微治理”的意识和能力[3]。长沙市多维度开展儿童公益夏令营、冬令营,打造流动儿童安全保护网;妇联牵头建设社区妇儿之家、阅读空间、家长学校,儿童友好资源下沉到基层,实现了让儿童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5]。
三、加快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试点先行
一是成立高规格的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成立高规格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增强跨部门协同联动议事能力。同时组建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工作专班,专班成员可跨部门抽调整合。吸纳相关专家和社会组织力量,组建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智库,为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研究提供决策支持。
二是加快制定儿童友好型城市三年行动计划,聚焦政策友好、空间友好、服务友好、参与友好四个维度,选择一批特色领域先行先试,实施清单化管理、项目化实施、滚动化评估。可按照“第一年基础硬件到位,第二年本地特色鲜明,第三年全面品质提升”递进式推动建设进程。
三是精准选择局部试点先行区。建议选择一批儿童相对密集、人才需求迫切、民生基础较好的街道社区作为大连市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试点先行区,将儿童友好城区创建与教育创新、儿童健康、儿童实践、幼儿托育、科技研学等联动。
(二)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共同推进”的协同治理机制
一是多主体联动,构建“儿童友好地图”。全面梳理党委、政府、群团、社会组织等各领域儿童友好相关政策、资源、项目,构建“儿童友好地图”。政府牵头,各部门协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共同推进,充分发挥志愿者在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二是鼓励社会参与,建立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将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大连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慈善总会等本土公益平台,广泛吸引社会资金,逐步形成多元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提高资金的投入保障力度。
(三)完善儿童友好公共设施建设,拓展儿童友好空间
一是补齐儿童友好硬件设施短板。在公共场所和办公场所建设设施完善的母婴室,为完善母乳喂养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在社区和公共绿地配置儿童活动设施,构建“十五分钟儿童圈”,使儿童充分享受便利的公共活动空间;完善市少年宫、青少年宫、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儿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市、区两级联动的少年宫、青少年宫、体育馆等场所建设。由于大连市公交车底盘过高,婴儿车无法推上车,对出行造成极大不便,因此建议加装无障碍斜坡;人行道采用绿道材质,减轻婴儿车行走时的颠簸程度;市区公共场所设立儿童卫生间。
二是挖掘各区的资源特色,打造儿童友好活动空间。构建由儿童友好场景、儿童友好服务、儿童研学实践构成的友好空间生态系统,配套制定公共母婴室、儿童步道、儿童标识、儿童厕所等公共设施设计方案,试点并推广大连儿童友好城中村建设,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儿童友好小镇,实现多维度的儿童友好公共空间。
三是市、区联动,拓展儿童友好发展空间。盘点各区政府闲置的固定资产,创新政府协调土地或场所、企业等社会主体出资建设运营的合作模式,为儿童提供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6];通过口袋公园、社区绿化等形式加强非正规儿童活动空间的规划及绿色空间质量。
(四)完善儿童友好服务
一是发展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为贯彻落实全面三孩生育政策,建议一要把婴幼儿的早期成长纳入政府的公共职能部分,鼓励幼儿园开设托育班、鼓励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二要出台政策,颁布法律法规,制定行业标准,充分调动市场的力量,推动普惠托育机构、企业自办托育园建设。
二是加强儿童权益保障服务。扩大资源整合范围,进一步提升服务台接处、跟踪、反馈、监测等全闭环管理能力,建设瓦房店、长海县等区县分平台,提升年度可最大承载服务量。加强青少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各社会组织合作,培育、引导有关社会工作者、专业志愿者,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干预、法律援助、社会调查等社会服务。
三是建立儿童健康体检中心,为儿童提供一站式的保健服务。儿童体质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建议成立儿童健康体检中心,孩子从出生到成长可以享受一站式保健服务。一方面,监测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另一方面,能够及时发现儿童健康问题,及时治疗。
四是建立儿童参与长效机制。依托社区、学校、电视台、报社等机构,创建儿童议事会、儿童记者节、儿童智库等,拓宽儿童参与渠道。组织儿童参与到公共空间改造和新建项目的前期调研、论证及规划设计中,明确儿童在需求表达、方案制定、决策公示、评估反馈四个关键环节中的参与权利。
五是儿童友好公益项目进社区。将儿童友好资源下沉到基层,建设社区科学育儿学堂、智慧家长课堂、绘本家教馆、儿童活动之家等场所,探索“基层点单、按需配送、服务到家”的工作模式,实现让儿童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五)打造儿童友好IP项目
依托大连的红色基因、地域特点和科技资源禀赋,建议打造大连的儿童友好IP项目。一是红色文化IP。依托关向应纪念馆、旅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开发红色研学线路,打造“儿童红色教育基地”,让儿童担任讲解员,参与到基地建设中。
二是打造蓝色海洋IP。依托海洋科技、海洋文化海洋牧业,打造“儿童海洋体验基地”。
三是打造绿色科技IP。依托英歌石科学城、大连化物所等科技资源,打造“儿童科技活动基地”。同时,以放大赛事IP的“溢出效应”为着力点,围绕儿童“文娱、文教、文旅”等内容,开展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少儿文学大赛、少儿文艺大赛、少儿体育大赛、世界儿童电影节等儿童文体赛事和活动,形成“以会助产、以赛促产、以节兴产”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1]杨郑鑫.多维视角下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的初探[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共享与品质——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城市总体规划),:5-15.[2]祝闯.成都,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N].中国社会报,-06-24.[3]林志文,孟敏.深圳率先出台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指导意见[N].中国妇女报,-07-30.[4]高亚群,王慧芳.长沙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规划策略与实施路径探索[J].北京规划建设.(3):54-57.[5]白玮.中国特色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经验与启示——以深圳市为例[J].社会福利.(8):51-54.[6]李志鹏.儿童友好城市空间研究[J].住区,(5):18-23.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huacaijing.com/mybk/14195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