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要上班,要妈妈滚蛋吧,小兔崽子

治白癜风最好的方法 http://baidianfeng.39.net/

1

我多想这么吼一句,当然,没吼过。

2

说起职场妈妈如何与孩子道别,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我和嘟嘟道别的场景。而是两年前我在一次少儿心理咨询的课上,听我最喜欢的一位督导老师说的一句话——

每天早上我离开家去工作的时候,我的小女儿哭得撕心裂肺,我就想,我TM为什么一定要去工作,为什么不能在家陪她?

这句话之所以让我记到现在,是一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口中爆粗,却有着强烈的反差萌。同时有安抚人心的力量:心理咨询师都无法逃脱的内疚与焦虑,是否能让身处其中的你松口气?

3

0-3岁的孩子,最好由妈妈亲自抚养。这个观点使很多妈妈放弃了工作,走上一条孤独艰辛的带娃之路。可更多的妈妈身不由己,这个本该帮助无数妈妈的观点,成了职场妈妈的心头刺:

孩子会不会有心理问题?

婆婆会不会带孩子?

别人家都是妈妈在带孩子,我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了?

孩子以后会不会和我不亲,和婆婆或者保姆亲?

......

我和几位职场妈妈聊过,她们选择去上班,而不是在家带孩子有以下原因——

a、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年轻人去发展她们的仕途,老人发挥余热;

b、经济状况不允许;

c、三年空窗期会让人极大焦虑,事业发展受阻;

d、家人不支持;

e、不知道该怎么陪伴孩子;

f、不确定自己会照顾好孩子,成为一个好妈妈。

......

我们看到生活中会有这么多的难题挡在新妈妈的面前,让她们在焦虑如何胜任陌生的母亲角色之余,再套上一层新的焦虑。

无论她们作出什么选择,都要承担另一端的代价——在家带孩子焦虑三年之后何去何从,去上班的焦虑自己是否称职。

我宁愿将这视作造物主的礼物——这种焦虑来自原始的母婴之爱。正因为如此爱护这个小生命,才会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

4

亲爱的职场妈妈们,在经过如此的深思熟虑,你仍然选择了回到职场,这一定已经是属于你的万全之策。

你聪明地选择了让你的内心冲突最小化的策略,这个策略让你最少焦虑,同时保持家庭的平衡,不至于夫妻不和、婆媳嫌隙、经济危机。

这个策略目前看起来,只是牺牲了一部分你陪伴孩子的时间,而这个,也是你最焦虑的点。

如果妈妈能够以相对稳定的状态全职在家带孩子,肯定是首选。可我们来看看,如果你在面临上文那么多难题之下,毅然决然选择了离职,可能会怎样?

你在家带孩子的同时,可能会面临多方压力。体力的消耗会让你的生理机能不断冲破极限,在这种身体枯竭的情况下,任何一方的压力都足以让你心理状态极度不稳。

这种不稳定持续两三年的话,对孩子来说,一直陪伴他的并不是一个饱满的母亲,而是一个被生活折磨得面黄肌瘦的母亲。

一个被生活折磨得无招架之力的母亲,和一个乐于带孩子的奶奶,前者并不一定是首选。

一个相对稳定的家庭环境,和一个相对稳定的主要抚养人,可能对孩子来说是更加适宜的环境。

5

但愿这个说法,能够让已经身在职场的妈妈少一些焦虑。

我们现在来看看,职场妈妈面临的一些现实的疑问。

我接收到的问题排行:

No.1孩子哭闹着不让上班,怎么办?

No.2老人带孩子有太多看不惯,怎么办?

No.3孩子和老人亲,不和自己亲。

今天着重讲一下妈妈需要外出时,该如何和孩子道别。

6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一个概念:客体永久性。

他认为:0-4个月的孩子,并不能意识到物体是恒定存在的。他们认为在眼前的才是存在的,一旦不在眼前,这个物体就是消失了。

所以心理学提倡,4个月以内的婴儿,母亲尽量不要频繁离开婴儿太长时间,因为对于婴儿来说,母亲离开并不意味着会回来,而是母亲这个物体消失了,在他的内心同等于死亡。

这对需要依靠母亲才能生存下去的婴儿来说,母亲的多次长时间消失无疑于灭顶之灾。

尤其是在饥渴的时候,母亲久唤不来,婴儿会慢慢失去和母亲链接的渴望,也不利于最初的安全感的建立。

所以4个月的产假,足够让母亲和孩子高浓度呆在一起,帮助孩子建立这最深层的安全感。

从4个月以后,婴儿慢慢会发展出客体永久性的概念,他会慢慢知道某样物体消失了,但是有迹可循。妈妈偶尔离开,但是很快又出现。

他的内心世界不至于崩塌,而开始有所建设。

到了9个月,孩子差不多就完全能够理解,妈妈暂时离开我并不意味着消失,她还会再次回来。

7

但是随着孩子长大,妈妈们的离开也开始变得困难,每次要离去的时候,孩子总会哭得撕心裂肺。

于是很多妈妈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a趁孩子不在的时候悄悄走;

b抱着孩子难舍难分,甚至孩子哭,妈妈也跟着哭;

c全家人连哄带骗,说尽好话、谎话。

我们前面知道孩子要到9个月,才能大致明白客体永久性。所以第一种悄悄溜走的方法,无疑于一次又一次让孩子重复妈妈消失了的灾难性体验。

他会焦虑不安,不知道妈妈到底是去了哪里,到底会不会回来。

甚至在妈妈回来后,他会牢牢看着妈妈,因为他习惯于妈妈不打招呼就消失,他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光,他无法全然享受当下,他总处在“妈妈什么时候会消失”的焦虑中。

所以职场妈妈们开始恢复工作的时候,其实这时候就可以开始做起一件事:

每天和孩子道别,回来后立即和孩子问好。

这样孩子会知道,妈妈和我在一起的时候,我不用担心妈妈突然消失,因为妈妈要走,都会提前告诉我,会和我再见。

8

那,如何道别?

是害怕孩子哭闹,所以带着点焦虑地说:

宝贝,妈妈要去上班了,你不要哭哦!

然后再来点讨好:

妈妈回来给你带好吃的,赚钱给你买玩具?

也许只需要要离开的时候,抱着孩子微笑着说:

宝贝,妈妈要去上班了,晚上就会回来;

宝贝,妈妈要去和朋友吃个饭,你睡觉的时候回来;

说完后,说走就走,不要一步三回头作依依不舍状。

孩子一定是听不懂的,但是孩子可以从你说话的表情、你的语气中慢慢去感知这个事情。

他发现每次妈妈抱着我,表情轻松愉悦地说了同样的话,就不见了。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妈妈又会回来,妈妈回来后立即把我抱起来,看上去很愉快。

妈妈离去的这段时间,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好事。

如果妈妈和孩子道别的时候是焦虑的,在孩子的内心体验中是这样的:

妈妈这么焦虑,说明她要离开我一定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

妈妈和我一起哭了,这件事一定非常非常可怕;

我一定不能让妈妈离开,毕竟这么可怕的事我一个人承受不来。

这样即使在妈妈离开后,这种焦虑依然会存在孩子内心里。到了第二天他会更加强烈地死死缠住妈妈,获得安全感。

而如果妈妈讨好孩子,比如会说:

妈妈去上班,是为了给宝宝买玩具;

宝宝只要让妈妈去上班,回来的时候一定给你带好吃的。

这样的讨好潜台词依然是:

妈妈离开你是不好的事,否则妈妈不会想补偿。

所以,我们只需要轻描淡写告诉孩子事情的真相就好:

妈妈的离去,就是为了工作,妈妈工作是为了自己,因为妈妈需要工作。妈妈时常需要离开你,去做自己的事,去和朋友聚会、逛街。这就是生活,生活并不永远是陪伴,它更多带来分离。

我想,以生活的本来面目对待孩子,这是对孩子最早的尊重。

另外就是,尽量能够做到承诺孩子什么时候回来,能够准时回来。

这有利于孩子稳定的安全感养成。

回来后,第一时间抱住孩子,告诉他你想他了,告诉他你今天的趣闻。

这是给孩子两剂良药:

1、妈妈很开心可以去做自己的事;2、妈妈更开心回来后能够看到宝宝。

虽然你离开了,你的爱不减半分。

9

我们做这一切,并不是意味着孩子在我们离去时就不会再哭闹,而是让他形成安全稳定的内心。

可能相反,在孩子越来越大之后,你发现以前离去从不哭闹,现在开始哭个不停,这也非常正常,随着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他会越来越清楚自己要什么。

我们依然只需要坚持:

淡定地道别,说走就走;

说清楚去哪里;

说什么时候回来就什么时候回来;

另外不要对孩子的哭声做太多投射,孩子哭就只是哭而已,你赋予它特殊的意义,那只是你的内心独白。

10

这对首次上幼儿园的孩子同样适用。

相同的原则:妈妈要表现出孩子即将离开我们,是要去做一件愉悦的事情。如果妈妈在幼儿园门前与孩子纠缠不休,孩子很容易感到焦虑。

孩子会从妈妈的脸上,获得自己当下处境的体验。

所以我们要做的也非常简单:

1、提前告诉孩子幼儿园是干什么的,可以带他去幼儿园参观;

2、告诉他幼儿园是只有表现好的孩子才能去的好地方,那里有玩具、图书,各种宝宝喜欢的东西;

3、提前告诉孩子,明天我们要去幼儿园了;

4、送到后,轻松愉悦地道别,说走就走;

5、准时接孩子,接到后开心地和孩子聊聊一天的生活。

11

最后,如果在做了以上的所有,孩子仍然有非常严重的分离焦虑,我们可能需要思考:

孩子的心理基础建设得如何,安全感是否足够;

孩子内心是否有太多积累的情绪,这个情绪极大可能来自家庭的不和谐;

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留言,我挑选一些进行回答。

12

下篇我们来说说:

对老人带孩子的诸多看不惯,怎么破?

这是一个心理学育儿平台,精神分析式育儿,永远离不开妈妈和熊孩子。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huacaijing.com/zysx/1419097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001468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