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调查真假难辨的特医配方粉新浪财
来源:一财网
继5月中旬在出现儿童长期误食冒充“特医配方粉”的固体饮料而怀疑导致营养不良的“大头娃娃”事件后,月底在广州又出现了类似原因的家长集体维权事件。年以来,在医生推荐下,这些家长开始长期购买并给孩子服用“贝儿呔”和“敏儿舒”这两种品牌的固体饮料。与5月发生的案件不同,广州家长们维权的要点在于,医院和医生成了过敏孩子服用固体饮料的关键因素。
该事件由媒体曝光发酵两周以来,广州市当地包括工商、市场监督管理局以及卫健委等多个政府监督部门,已分别介入针对生产企业、医院的调查,但进展缓慢,涉事机构至今无一家获得明确查处和公示。
一些阶段性的调查结论也令家长失望。在此期间,多名家长拨打过政府热线举报婴健药房,这里正是附近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珠江新城院区)医生明确引导其购买固体饮料的销售场所。6月9日,一名家长收到来自由广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天河分局负责回复的政务短信称,“因未发现被举报公司存在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客观证据,现已中止调查。”工商部门针对这次消费纠纷的处理意见仅仅是“被举报公司同意予以退货退款处理”。
同日,医院——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番禺院区的投诉科一名工作人员回复家长询问时称,目前仍在等待上级部门公布调查结果,医院的任务是收集小孩的产品食用情况和家长意见。据了解,过去两周,医院层面的“上级主管部门”的广州市卫健委已经对该事件展开专项调查,并通知部分家庭,医院做体检。但家长们认为,卫健委把调查重点放在了产品跟小孩的健康关联上,偏离了家长的诉求。
“我很诧异,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也不知道它投入了多少经费,居然能医院都涉及到这个事件里面。”一位不愿具名的家长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表示。
根据《第一财经》YiMagazine记者多方采访和对公开资料所做的梳理,包括北京、上海、长沙、广州在内,近一年多以来在全国多地出现过假冒“特医奶粉”的事件,流通渠道以药店和母婴专营店为主,也涉及部分超市专场的奶粉货架。而这些违规流入市场的危险“奶粉”,最医院的儿科医生,医院免疫科、消化内科和皮肤科的门诊医生,推荐给了孩子家长。
发生在年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至今仍在深刻影响着中国乳业。面对食品安全这根红线,国内头部的乳品企业都变得小心谨慎,唯恐再度伤及品牌。但市场仍在给予“固体饮料充当特医配方粉”这样的不法销售以空间。时隔十二年,中国婴幼儿奶粉的消费者依旧站在信息不对称的“弱者”一端。
01
被选中的贝儿呔
由广州多名家长提供的证据显示,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消化科的医生们在确诊孩子存在牛奶蛋白过敏的情况后,开具门诊处方的同时,会给家长再附带一份事先印好的、内容详细的《婴儿湿疹、牛奶蛋白过敏注意事项》(下称《注意事项》),其中将贝儿呔1号、2号、3号系列分别对应氨基酸、深度水解和部分水解奶粉,推荐给家长购买。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消化科医生在向家长推荐产品时,则是使用了名为“广州市儿童特殊膳食门诊处方笺”的处方模板,已经打印好的推荐产品勾选列表中,也明确列出了包括“贝儿呔”和“敏儿舒”在内的多种产品。该处方笺的上端,用一行小字标注“医院北门(住院部后门)正面对婴健药房购买”。
“理论上讲,我们医生大部分都会不直接说品牌名字,因为这个是有诱导性的,除非是不能替代的产品。”医院不愿具名的儿科医生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如果家长在购买方案上寻找帮助,医生的通常做法会推荐2-3个主流品牌以供选择,即使推荐品牌也绝不会指定药店,这些通行做法均是为了避嫌和防范医患风险。
上述医生还强调,所谓“不能替代”多指药品,奶粉并不在“不能替代的产品”之列。如果医生在推荐产品时使用的是打印成文的《注意事项》和处方笺,逻辑上应该是整个科室的一种默认行为。
在一个已经聚集了人的家长维权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huacaijing.com/mycp/14195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