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拿一半诺贝尔奖看幼儿园就知道,我
文
幸孕姐(高级母婴护理师,拥有本文版权,欢迎分享)
幼儿园是孩子的学习生涯中的基石,是脱离父母臂弯融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其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它给孩子稚嫩的心灵中撒下了学习的种子,辅佐其逐渐完善社会人格。
本文配图均源网络,图文均无关由此可见,接受幼儿园的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孩子们需要在这三年中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生活习惯,将来才更容易获得成功。中国作为一个“学习从娃娃抓起的国家”,孩子从幼儿园时期起就开始踏入了“学学学”之路,超前教育让家长们乐不思蜀,以为将来孩子就能赢在起跑线上,而孩子们却苦不堪言,原本的欢乐童年时光如今却被课业取代,实乃人生一大憾事。
而相比之下,德国的孩子则幸运许多,德国政府禁止提早让孩子开始学科教育,希望留给他们一个想象的空间和快乐的童年,所以幼儿园老师教给孩子的东西十分有限。
有趣的事情是,德国人异常优秀,承担了一半的诺贝尔奖,据统计,包括含移民的德裔,获得诺贝尔奖约占总数的一半。也许真的是因为他们幼儿园的教养模式,使得孩子的天性和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所以更容易出优秀人才,在这一点上,也许我们真的输在了起跑线上。
德国幼儿园只用学这些
1、放养式学习。中国幼儿园中,老师更多时候是裁决者,而孩子是服从者,孩子需要服从老师的指令,完成老师的任务。而在德国幼儿园里,老师只是起到引导和陪伴的作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孩子决定玩什么,老师最大程度上配合,这样放养式的学习,能够彻底解放孩子们的天性,充分尊重起个性化需求,让起将来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主动选择而并非被动接受。
2、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这一点刚好与中国的教育有些相反,德国的幼儿园专门开设了情商课程,老师通过一些日常的互动示范,告诉孩子该如何正确的认识和管理情绪,如何用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宣泄情绪,表达自己的感受,如何换位思考,去体谅别人的感受。通过这些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校园霸凌率,还能让孩子们将来出社会以后更好地与人相处,更容易获得成功。
3、学会发掘孩子的特长。很多德国父母都认为,过早的开发智力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不利,所以父母将孩子送入幼儿园,最大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他们学习到多少文化知识,而是希望他们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并在生活技能上得到锻炼。
所以幼儿园每天会教授一些不同的生活技能,让孩子的动手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并通过动手发掘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比如有些学校会让孩子参加化妆徒步旅行、足球训练营、音乐活动、木材加工活动等。这些技能有时可能会无意中成为孩子一生奋斗的目标。
4、情境化教育。德国幼儿园特别擅长情景化模拟训练,其中包括生活周围的环境、不同的单位机构、大自然的环境等,比起单薄枯燥的书本知识,他们更喜欢让孩子去切身体验,例如为了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会特意带他们去与大自然面对面接触,就是希望孩子对任何事情都保持自己的见解,不要被课本知识所固化自己的思维和感受。
5、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虽然对德国的孩子们来说,去幼儿园大部分时间都在玩乐,老师教授的内容很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们什么都学不到,反而他们会在简单的玩耍中得到锻炼,例如通过让孩子用水果做点心,认识到色彩和水果,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孩子对故事情节的记忆与了解。这种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到知识的行为,会帮助他们理解地更加透彻。(lyj)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huacaijing.com/zysx/14195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