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相关投资专题报告全球视角下的促进生育
(报告出品方/作者:招商证券,顾佳、王邵哲)
一、各个国家和地区鼓励生育措施回顾
1.1伴随经济水平提升,出生率呈下降趋势
全球范围看,经济水平提升将带来生育率水平的下降:
1)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期,社会对于饥荒、疾病、自然灾害等抵御能力相对较弱,由此带来的高死亡率需要高出生率对冲,进而形成“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人口增长模式。
2)随着工业革命等带来生产力的提升,资源供给能力提升,社会抵御自然冲击的能力增强,死亡率逐步下降,而生育率变化相对滞后,因此社会逐步进入到“高出生率、低死亡率”的阶段,也即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的阶段。
3)伴随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人群受教育程度提升、育儿成本加大、生育观念改变等,导致社会生育意愿下降,社会逐步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阶段。
对发达国家而言,社会普遍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阶段,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年除以色列生育率在20.1‰以外,其余发达国家生育率均在12.3‰以下,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总和生育率普遍在2以下。
人口长期下行将带来老龄化加剧及经济体影响力衰弱,基于此,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阶段的经济体常以各类手段刺激生育意愿,以期人口增速回归至稳态水平。
1.2各个国家和地区鼓励生育的举措
1.2.1日本:年后出生率下降趋势趋缓,总和生育率略有反弹
年日本开始放宽生育政策,并于70-90年代陆续推出儿童津贴制度、《育儿休业法》(关于产假)、降低教育压力等。年日本发布天使计划,以日本健康福利部的年度预算资助日托中心发展。年底发布新天使计划,进一步加强日托中心建设,并加大对校后活动的支持力度。伴随天使计划实施,日本出生率下跌趋势有所趋缓,总和生育率有所提升。年后日本进一步扩大育儿补贴覆盖范围、鼓励男性休育儿假,并于年提出育人革命,计划3年时间投入约两万亿日元提高日本人的生育积极性,对抗持续下跌的生育意愿。
1.2.2澳大利亚:以移民减缓老龄化进程
受制于地理环境干旱、城市生活压力、高抚养费用、高房价、高教育水平等因素影响,70年代开始,澳大利亚生育率长期处于下降区间。澳大利亚政府以税收优惠、财务补贴等方式鼓励生育。相比内生人口增长,澳大利亚主要依靠吸移民对冲生育率下降影响。年澳大利亚人数占澳大利亚人口总数的28.2%。
1.2.3中国香港:生育率在全球处于较低水平
受养育开支大、住房价格高、生活成本大等因素影响,香港居民生育意愿较低,据WorldFactbook数据,年香港总和生育率在全球个国家(地区)中位列倒数第四。年“庄丰源案”宣判,标志着父母无香港居留权的中国大陆居民赴港生子可享有香港居民身份,成为大陆居民赴港生子的诱因。年港澳个人游实施后,双非儿童从年人提升至年人,占年所有活婴的37.44%。年后香港推出“零双非”政策,限制内地赴港生子,出生率随之下降。年受新冠疫情影响,跨境家庭、赴港工作者没有前往香港,香港人口增速出现下降。
二、生育政策放开为多行业带来发展机遇
2.1母婴行业产业链一览
备孕:医疗器具、辅助生殖等;新生:产检、分娩、保育等;产后康复:月子中心、产后护理等;婴儿用品:服饰、玩具用品、食饮、卫生护理;亲子早教;儿童医药。
2.2母婴相关产业发展机会概览
2.2.1伴随生育政策持续放松,我国二孩、三孩比例提升
年开始中国生育政策陆续放开:年中国实施双独二孩政策,年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年开启全面二孩,年开启三孩政策。尽管中国出生率呈下降趋势,但伴随生育政策逐步放开,我国新生儿中二孩、三孩占比持续提升。年二孩、三孩占新生人口的比例预计达57.7%,较年生育政策开启前夕提升24个百分点,二孩、三孩及以上生育率在年后也呈上升趋势。
2.2.2高年龄层父母生育意愿释放,推动辅助生殖产业发展
生育政策放松叠加初婚年龄延后,带来女性生育年龄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及《人口与发展》数据,中国女性平均生育年龄从年23.5岁,提升至年25.8岁;女性再育年龄从年26.7岁,提升至年29.6岁。
伴随高龄生育人群增加,辅助生殖行业迎来发展契机。对标海外看,美国辅助生殖服务的渗透率达30%左右且辅助生殖市场保持持续增长。以加利福尼亚州为例,其市场规模由年5.18亿美元增至6.79亿美元;就IVF取卵周期总数而言,-年美国年复合增速达6.3%,加利福尼亚州达6.8%。
相比之下,中国辅助生殖市场渗透率目前仅约7%,但辅助生殖市场保持快速增长,-年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速达15.8%。伴随生育政策进一步放开,大龄产妇增加、不孕率上升等因素有望进一步推动产辅助生殖市场发展。
2.2.3消费升级带动母婴高端消费增长
尽管生育率呈下降趋势,但伴随中产人数比例提升以及消费能力更强的大龄宝妈规模扩大,宝妈对于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潮流事物接受度持续增长,带动母婴消费市场被持续开发。从消费品类看,婴幼儿食品、婴幼儿服饰以及婴幼儿日用品消费能力最强,医疗健康、母婴护理等产业紧随其后。
2.2.4宝妈职业装、孕装需求更为细化
千禧一代妈妈审美更趋向年轻化、时尚化、便捷化,从产品看,近三年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推出的婴儿新品中,近半数都有“方便”的标签,这使孕妇服装市场也更加细化,分类出孕妇内裤、哺乳文胸、背带裤、托腹带、孕妇鞋、防辐射服、孕妇袜等多样化的服装市场。同时,孕妇装的款式也多种多样,包括孕妇裙、家具休闲装、职业装、宴会装、睡衣等,以满足不同年龄和职业的“准妈妈”需求。
2.2.5母婴垂类电商发展潜力持续释放
伴随海外信息化程度提升与人群接受度提高,海外涌现出多样的垂类母婴平台,覆盖母婴用品(buybuyBABY[美国]、kidsroom[德国])、婴童服装(Cookie‘sKids[美国]、Hatley[加拿大])、儿童玩具(ToyUniverse[澳大利亚]、MelissaDoug[美国])、儿童家具(GLTC[英国])、BeddingInn[美国])等。
年中国母婴电商用户规模已达2.5亿人,带动母婴电商市场规模突破万亿元,伴随用户规模扩大与市场潜力开发,母婴垂类电商平台有望迎来发展机遇。
2.2.6母婴消费从刚需向增值服务延申,月子中心迎来发展机遇
产后护理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月子中心渗透率存在巨大上升空间。受消费能力提升、专业治疗护理意愿提升等因素影响,月子护理等产后恢复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截至年,中国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选择月子中心的产妇比例约在5%-8%,其他地区仅不足3%,而对比中国台湾,月子中心渗透率达60%以上。
参考韩国、日本等国发展历史,其在推动生育率提升的过程中,产后护理及日托机构迎来政策机遇期,考虑到中国相似的文化背景,行业有望迎来快速扩张。
2.2.7优育文化下文娱体育得到快速发展
尽管生育率下降,但14岁以下人口仍占比16%以上,2.3亿人口形成庞大的消费市场。而多孩政策的出台也为市场带来新的消费增量。不断攀升的教育文娱消费,为文娱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教育文娱支出达元,首次超过元,呈持续增长趋势。
优育之下加强体育建设,体育培训发展潜力巨大。伴随双减政策落地,体育建设重要性日益提升,年中国体育产业占GDP比例约0.7%,相比海外发达国家提升空间巨大。根据《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预计年我国体育产业总量占GDP的比重将达到4%,体育建设为青少年体育产业发展带来契机。
2.2.8住房面积需求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持续推进
随着“三孩政策”及其配套措施的出台,家庭成员的增加将带来住房面积的需求增加。“二胎”政策实施后,对于三房、四房的需求的上升使得住宅成交结构发生变化,至年,三房成交套数占比已达到59.24%,四房达到20.20%。对大户型住宅需求增加间接提升购房整体需求。
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望进一步发展。7月20日,中央发布《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提及加强住房支持。由于房价对于生育意愿的抑制,因此将延续房价稳定、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的大方向。
2.2.9低生育率加深老龄化程度,机器人产业迎来发展契机
老龄人口护理需求增加,成为护理类机器人发展动力。伴随老年人口规模增长,家庭照料、健康护理等需求急剧增加。而在劳动人口相对减少的情况下,部分需求空缺将由护理机器人来填补。
中国近年来老龄化问题逐渐显现,对标日本,预计中国工业机器人、护理机器人产业也有望在供需两端实现增长。劳动力的减少将进一步促进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需求。根据IFR数据,目前中国是工业机器人主要的终端使用市场,年新装量14.1万台,日本和美国次之。
报告节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huacaijing.com/myzx/14195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