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发布全国首个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体系地方
近日,深圳市发布《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南》地方标准,这是全国第一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面的地方标准,是深圳公共服务儿童友好化的深度实践和研究成果,是深圳多年来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制度体系的提炼升华和持续完善,标志着深圳打造儿童友好城市正在向深度和广度延展,再一次在全国示范引领。
年底,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探索实践,发布了全国首套涵盖社区、学校、图书馆、医院、公园、出行系统、母婴室、实践基地、儿童参与等9大领域的建设指引,形成了儿童友好建设制度体系,积累了从法规政策、空间设计、公共服务到建设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先行经验。如今,儿童友好已成为深圳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识。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率先创建儿童友好城市”列入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向全国推广。
为了给儿童提供更有温度、更加细致的服务,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精准度和城市管理的精细度,深圳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深圳市妇女联合会、福田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福田区妇女联合会结合福田区作为国家首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综合试点地区有关工作,联合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儿童友好城市研究中心、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共同研究编制了《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南》。
该标准将深圳六年多来在儿童优先发展和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九大领域积累的先行经验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丰富完善提升,形成涵盖儿童友好公共服务及其配套空间支撑的体系化的地方性标准。
该标准从儿童需求出发,以儿童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健康、教育、文体、游戏、出行、社区与家庭、社会保障、法律保护等八个子体系构建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体系架构,提出了内容建设与空间建设两个方面的指引要求,填补了国内儿童需求视角下公共服务体系性标准的空白。
该标准充分汲取国内外有关实践经验,尊重儿童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成长发展需求、儿童不同身体能力状态、不同家庭状态的差异性群体需求,提出为长期住院儿童提供教育支持,为10岁以上儿童按性别划分住院房间,新生儿病房提供一定比例的母婴同室病房,鼓励新建学校为儿童拓展儿童就近游戏空间,开展面向婴幼儿家庭的阅读服务,为残障儿童提供有尊严且便利的文体服务,为临时无人照顾的儿童提供短时照顾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启动应急预案等贯彻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的创新性要求。
记者了解到,未来深圳将在公共服务领域持续积攒温暖,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凝聚全社会共同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共识,继续为全国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及全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经验。(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刘友婷通讯员孟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huacaijing.com/myjk/14195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