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你们觉得孩子是来报恩还是
人们常说孩子是上天恩赐的最好礼物,今天一朋友说,感觉儿子是来报仇的,学习生活上折磨她,经济上惩罚她。
作为母亲,我很理解朋友的感受。因为自己在儿子不听话时,我也曾经气愤地对儿子说过“真是受不了你,感觉就是老天派来折磨我的。”
然而多数时候都是一扫心中阴霾,感叹着生命的神奇与孩子带来的美好,所以我坚定地认为儿子是来“报恩”的。
不可否认的是,儿子有着自身的缺点和优点,有让我引以为豪的时刻,也有让我恨得牙痒痒的时刻。
但这一切丝毫不影响我坚定认为,他是来“报恩”的事实。接下来一起说说我与儿子的缘份与经历:
一、第一次觉得儿子是来“报恩”,要从一场车祸说起
那时候怀着身孕的我,还在公司按步就班地上着班,因为住得地方离公司较远,天天都是挤着公交上班。
当时初为人母的喜悦和好奇,再加上年轻有精力,让我完全忽略了个中艰辛。
公司每年都有举办定期旅游的福利,有一次公司组织去惠州罗浮山旅游。听着同事们异常兴奋地谈论着要去泡温泉,住五星级酒店,因为怀孕而不能前往的我,心中有些许失落。
可谁也没想到,载着公司同事们旅游的大巴。因为下雨路滑,为了避让一辆小型白色轿车,载着同事们回酒店的旅游公司车撞上了高速公路上的护栏,冲入了当地的水库中......
最终酿成了4人死亡,多人受伤的悲剧。这是我第一次真实经历了,身边认识人的意外离世。
得知不幸消息的那一刻,我和老公在母婴店选着宝宝用品,兴奋地迎接着宝宝的到来。
随着一声手机铃声响起,我接到了一位已离职同事的电话,她在《南方都市报》上看到车祸消息,就马上打电话询问我怎么样。
当得知我因为怀孕没去的消息时,她安慰我道:“幸亏你没有去,太惨了”。之后,知晓这消息的亲人朋友都在感叹,还有人直接说,”你肚子里的宝宝是个福星,无形中挽救了你的生命“。
听着身边人安慰的话语,我对肚子还没有出生,素未谋面的宝宝产生了感激之情。
二、神奇的血脉相连
儿子出生后,看着他一天天长大,我们一边享受着儿子成长的欢乐,一边又不得不因为投资失败,同意了婆婆将2岁的儿子带回老家抚养的要求(至今仍有些许后悔)。
于是我们跟儿子开启了偶尔电话,视频沟通的模式。
记得送儿子回老家那年,我们回老家过春节的场景。当时已有大半年不见面的儿子,看到我们回来后,很是兴奋。
记得当时婆婆说了一句“还是亲妈好,奶奶带了这么久,妈妈回来后还是跟他们最亲。”
当时的我很是感慨血缘的神奇,同时意识到孩子对我们纯真的爱。当时离开家时,我们不忍心在他醒着的时刻离开,等他睡着才离开。
我离开时,看着熟睡中的儿子,我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太多的不舍充斥心头。
暗暗下完决心要将孩子接回身边照顾,但是这遭到了公婆的反对,一来是由于老公特殊的家庭关系,二来是因为经济原因,三是因为公婆不舍得。
婆婆身体不好,我们也不能硬来伤她的心。于是我们试图通过曲线救国的方式说服,让亲戚们帮忙说服中......
三、与儿子相处的经历
直到儿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在我们不断的说服下,再加上公婆因为已然教不了我儿子,也意识到再这样下去对孩子不好。
于是终于同意了我们带孩子来深圳,当时的我工作的地方仍然离家较远。
因为公司提供住宿,我工作日一周回来一两晚,周六经常性的需要加班。所以跟已在上学的儿子,相处接触并不算多。
也就是一两个晚上加上周日的一天,正因为陪伴儿子少,所以儿子不太听我的话。
庆幸的是,儿子来深圳后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矛,但他好玩游戏,屡劝不听时,我气得牙痒痒。
但想到之前陪伴得少,心生愧疚,所以一般都是好言相劝,说明利害关系,实在不行时,也揍过一两回。
后来,随着经济变好,我们在深圳也有了自己的家,我为了更好地陪伴孩子,再加上房子装修,我索性辞职了。
本着育儿育己的想法,通过对育儿的反思和学习,慢慢打开孩子的心扉。通过越来越多的相处时光,我们的亲子关系越来越好,有时候看着稚嫩的脸庞,可爱的举动,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当然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我也会生气等不好的情绪发生。每当这时,我更多的是换位思考,反问下自己小时候是否也这样,再想想自己有没有做过错误的引导或示范。
然后再听听孩子自身的想法,找到问题的症结,再想办法一起攻克解决。很多时候,孩子是明白父母为他们好的,只是偶尔会为了小小自尊,口头上不承认罢了。
最后总结两点:
1、孩子对家长来说“报仇”还是“报恩”取决于自己的心态,也取决于对家长付出的回报。
孩子是上天恩赐的礼物,用人性本善来形容一个婴儿是最恰当不过的,之后的好坏全凭大人来绘制。
2、父母自身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当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时,也要反思下是不是自己做了坏的榜样,或者是在家庭教育上有没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
毕竟有时候好的出发点,因为方式方法不对,同样带来的是不好的效果。
我是一名懂点金融,在育儿路上学习成长的深圳宝妈,更多精彩,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huacaijing.com/mycp/14193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