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家长都在犯这个错,想让孩子更好你
文:康妮妈咪
康妮妈咪有一个乖巧懂事、能力超群的女儿——丫头,被上海排名第一的初中录取,并成功考进最强理科班,是女孩里不多见的牛娃。但是康妮妈咪一点儿不鸡血,也不是虎妈。她在丫头的成长道路上,是怎样思考?怎样“用力”?怎样保持淡定的?一起来分享她成功的教育经验。
平
时,我们谈及某人或者某事时,总喜欢用一些词汇进行归纳。
比如“漂亮”、“热情”,“正直”、“富二代”、“愤青”等等,我们习惯于这样做,因为觉得这样更容易高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似乎可以提高沟通的效率。
但可曾意识到,这些总结性的词语,往往因为单纯而片面。简单粗暴的评价背后潜在着评价者本身的问题。
让我们来看看生活中,家长们经常用于自己孩子的评价,并分析一下大人本身的心理吧:
“这孩子倔脾气,就是不听话!”,这是对自己管教无方的无奈;
“我女儿内向胆小,不敢和别人玩”,这是希望获得别人对孩子不合群个性的理解;
“我儿子小懒虫,从来不喜欢运动”,这是对孩子不良个性的纵容;
“我家娃是肉食动物,就不喜欢吃菜”,这是未能纠正孩子不良生活习惯的借口;
“这孩子就不是读书的料”,这是恨铁不成钢,推卸自己教育责任的说辞!
当我们无意识地多次当着孩子面表达这些情绪时,孩子们的内心会是怎样想的呢?
“嗯,我就是倔,就是不听话”
“对啊,妈妈说的,我就是爱偷懒”
“没错,我就是肉食动物”
“我天生就笨,所以成绩不好”
大家可知道,咱们这些行为,即是心理学上所谓的“贴标签”?
标签是用来定义事物的分类或内容,以便于自己和他人快速理解和定位的工具。“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被某种词语名称贴上某种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
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被贴上标签后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小孩子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他们的很多行为其实是天性使然,在大人看来的一些不良的行为,往往他们自己是无意识的。
如果孩子的无意识行为被贴上了“坏”的标签,孩子会下意识地对标签的归类产生一种认同感,并很可能以此塑造自己的行为去符合这个标签的定义,这样就使得孩子的行为得到了固化和加强,演变成有意识的行为。
我们因为孩子们的一些优秀表现,评价孩子善良,友好,聪明,好学,孝顺,懂事,那是出于欣慰的心情和对孩子的肯定,可以鼓励孩子们朝着这些方向更好地去发展。
回忆起我家丫头,在小学阶段时,因为数学竞赛的压力,一度对数学学习十分排斥和抵触。我不希望她就此失去对数学的兴趣,也就不再坚持追求各种竞赛和结果,以减轻了孩子的压力和负担。
说心里话,在关键时期的放弃,我心里没有纠结时不可能的。那时候我已经在心里默默认定,丫头没有数学头脑,所以才对数学不感兴趣,不能指望她学好数学了。但这些情绪我从来没有在孩子面前表达过,在孩子面前我仍然保持不断鼓励她。
幸运地升入心仪的中学和班级之后,丫头的数学成绩从班级垫底竟然逐步提高了许多。她告诉我,自从进入这个优秀的班级,她学会了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而是更加积极思考,因为她不能辜负这个班级的盛名。
我庆幸她在“理科班级”这个正面标签的鼓舞下不断努力和进步,更庆幸自己从未将“不喜欢数学”或者“没有数学头脑”这种负面标签贴在孩子头上。
前几日上海的一则新闻在家长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事件缘起一名七岁小男生,放学后拿着绳子在一个小姑娘周围绕圈跑,小姑娘因此受惊而哭泣。
女孩的爸爸看到后冲上前将小男孩儿推倒在地,而男孩爸爸为保护儿子也冲上去加以阻止,双方爸爸当着孩子的面大打出手,并双双负伤进了派出所。
所幸在小男孩的要求下,最终双方家长握手言和,达成了道歉和谅解。
事件本身孰是孰非其实很清楚,尽管家长的初心都是对自家孩子的爱和保护,但成年人对未成年人施暴必定是错误的。
可是,事件曝光之后,诸多网络看客却将最近疯传的北京某小学的“校园霸凌”标签硬生生扣在了这个年仅7岁的男孩头上,许多人甚至在网络上对男孩被女孩爸爸暴打拍手称好,着实令人愤慨和无语。
“我做的不对,对不起爸爸”,从这个小男孩稚嫩的文字里,足见他小小的内心该有多么后悔与自责。媒体报道,事后男孩多处擦伤,一度精神萎靡!
设想一下,如果小男孩回到学校和生活中,周围的人都疏远他,当他是校园霸凌,那孩子会如何给自己定位,他的精神状态何时才能恢复?
这种胡乱给孩子贴标签的行为,岂非另一种可怕的精神暴力?
面对孩子们的良好言行,适时而不夸张地给孩子贴上正面标签,可以鼓励孩子们继续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和前进。
当孩子犯错时,切莫用负面标签发泄自己对孩子的怒气,因为这样做反而会强化孩子的负面行为。
凡事客观对待,就事论事,化解孩子们的负面情绪,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相信你家宝贝一定可以成长为一个心理充满阳光的好孩子。
朵妈划重点
有明显褒贬色彩的词汇用于评价孩子,容易在被评价的孩子身上引起“标签效应”,所以我们平时面对孩子也应出言慎重。
不要让负面的标签成为限制孩子成长的枷锁,每一个孩子都有改变的潜力和成长的空间!
朵妈教育
很多妈妈和我一样,家里除了有个嗷嗷待哺的小屁孩儿,还有一个越大越“难教”的哥哥或姐姐。养娃之路,一开始我们鍖椾含鐧界櫆椋庡尰闄?鐧界櫆椋庤兘濂藉悧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huacaijing.com/mycp/14179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