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类APP,左手变现,右手流量,都和自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你想学一道新菜,会去哪个渠道找菜谱呢?以前很多人会用下厨房、豆果美食这类美食APP,但自从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兴起后,人们也更多习惯于在它们上面获取美食资讯,美食类APP越来越式微。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我的童年记忆当中,父母学做新菜主要靠菜谱和电视美食节目。
央视推出的《舌尖上的中国》、《厨王争霸》等节目将中国美食推向了海外国度,让中国美食被更多人看到。当然像《家政女皇》这样贴近生活的美食节目,在科普生活妙招和美食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随着智能手机和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学习美食制作也有了新的途径——菜谱类APP。
提到菜谱类APP,下厨房、豆果美食、美食杰这样的头部APP曾经风光无限,用户量高歌猛进。
但如今,我们悄然发现,当厨房小白第一次进厨房学做菜时,菜谱APP不再成为他们的首选。取而代之的是,以抖音为代表的综合性平台。
现象背后,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探究的逻辑,我们又能从中看到哪些问题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
一、揭开菜谱类APP的神秘面纱
中国美食在世界范围内拥有绝对的地位和影响力,中国人不仅爱吃,更会吃。但谈到菜谱APP,似乎更像是一个边缘化的冷门话题,从未真正进入大众的视野。
1.赛道玩家:选手多,竞争大
菜谱类APP已经经过了多年发展,拥有较为成熟的产品形态,下厨房、豆果美食等APP已经发展成为头部产品。上半年,下厨房APP月活跃用户数达到.1万人,领先行业,其次是豆果美食,月活跃用户数为.9万人。
懒饭、香哈菜谱、美食杰、美食天下、掌厨、网上厨房紧跟其后,不断尝试差异化竞争。
香哈菜谱APP成功在新三板上市,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更多振奋。
2.菜谱APP产品形态
对8款菜谱APP进行体验后,我们发现,大部分都具有相似功能,同质化较为严重,这也是菜谱APP赛道十分内卷的原因之一。在功能越发趋于同质时,如何打出差异化成为重中之重。
1)基础功能
基本所有的菜谱类APP均会包含菜谱、食材购买(电商)、美食课程、记笔记、发表感想等基础功能。
在菜谱方面,下厨房APP提供了完备的菜谱分类筛选标准,可以按照时令食材、热门分类、场景、菜式、菜系、食材辅料、特色分类等维度进行筛选;豆果美食APP还针对母婴、节气提供了菜谱。
在食材购买方面,基本全部都开设有电商板块,如果能与周边超市合作,基于LBS提供即时配送服务,可能更能契合用户需求。
2)差异化功能
①下厨房APP
提供功能,可以进行身材管理和饮食管理;在具体的菜谱详情页,提供用料换算功能;还可以将图文教程一键切换为烹饪模式。
②豆果美食APP
提供加入采购清单模式,用户对某道菜非常中意,可以直接一键将食材和用量导入采购清单,到超市采购时,可逐项购买。
③美食杰APP
在内容层面更胜一筹,会对每道菜提供营养价值分析;围绕特定人群和场景提供专辑内容推荐,科普相关知识;提供智能组菜功能,添加手边的食材,即可智能推荐菜谱,实现“有什么吃什么”。
3.盈利模式
我们知道,互联网盈利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五种,分别是:广告、实物/虚拟商品售卖、平台佣金、增值服务、金融服务。
菜谱APP的盈利模式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即:广告、实物商品售卖(电商)、增值服务。
广告方面:
相比其他两种盈利模式,广告是更为直观且稳定的收入来源。
在对8款菜谱类APP进行实际使用后可以发现,广告无处不在。对于头部APP,比如下厨房、豆果美食而言,会相对比较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huacaijing.com/mybk/14195044.html